生產者故意不讓消費者看懂食品標簽上的食品添加劑信息?
有些媒體和專家告訴消費者應該看包裝上食品添加劑的信息,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新聞:3歲寶寶的家長王先生曾經很認真地查看過家里常買的幾種雪糕,他發現,這些雪糕的食品添加劑都是用編號表示的,“像天書一樣,根本看不明白”。
純天然食品添加劑比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更安全?
無論天然還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科學的檢驗,那就是風險評估。只要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批準并按規范使用,其安全性并無高下之分。廠家選擇天然來源或人工合成,更多的是取決于成本,因為兩者實現同樣的工藝目的。“純天然”標簽跟安全性無關,和“零添加”一樣只是營銷手段。
為什么有很多食品添加劑沒有檢測方法?
沒有檢測方法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是食用香料、酸度調節劑、乳化劑、增稠劑等。從原因上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香料,本身它們的使用量極微,而且用多了還破壞食品感官和口感,所以也不需要制定檢驗方法,這也是國內外通行的做法。
另一類是酸度調節劑、乳化劑、增稠劑等,它們的安全性高,無需限量管理,因此也沒有必要制定檢驗方法,而且大多數乳化劑、增稠劑等類別食品添加劑進入復雜的食品基質后也無法制定檢驗方法。
濫用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是否對人體造成損害?
這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大量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某食品檢出/含有XX物質或XX物質超標,長期大量攝入會導致XX嚴重后果”。這里的“XX物質”經常是某種食品添加劑(比如防腐劑)或某種違法添加物(比如工業明膠)。
媒體和消費者對于“超標未必產生危害,違法添加未必產生危害”的說法很難接受。之所以說超標未必產生危害是因為在制定標準時已經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而說“未必產生危害”的目的僅僅是告訴消費者不必恐慌,并不是說超標行為可以容忍,更不是要讓消費者吃超標食品。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濫用食品添加劑還是違法添加行為都是違法違規的,無論是否造成健康危害都應當果斷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但前文已經提到,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評價已經考慮了終生、每天、大量攝入的情況,因此按標準規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所謂的“長期大量”的前提根本不存在。而濫用食品添加劑,通常離造成健康危害的量也有很大距離,畢竟我們不可能終生、每天都吃超標食品。
冠宇儀器食品添加劑多功能檢測儀能夠快速檢測二氧化硫,亞硫酸鹽,溴酸鉀,磷酸鹽,靛藍,亮藍,胭脂紅,焦磷酸鹽,焦磷酸二氫鈉,三聚磷酸鹽等。
食品添加劑檢測儀 http://www.hisokaisme.com/products-zh-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