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饑餓,一詞離我們的社會似乎越來越遠,10月16日,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 健康飲食實現零饑餓”。這是世界糧食日的主題首次將饑餓問題與健康飲食聯系在一起。零饑餓概念被提出重視,“零饑餓”不僅要應對饑餓,還要保證人體獲得充足的營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中國隱性饑餓的人口達3個億。
什么是隱性饑餓
在如今這個時代饑餓一詞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人體保持健康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大量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
隱性饑餓,就是由于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在其他營養成分上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患有此類癥狀的個體可以呈現出健康的身體形態,而不是類似營養不良患者減重、消瘦的體態。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為“隱性饑餓”。
專家介紹,顯性饑餓是能量缺乏的狀態,是可以通過“吃飽”解決的;隱性饑餓是微量元素的缺乏,需要通過“吃對,吃好”才能解決。
我國面臨隱性饑餓嚴峻挑戰
“現在的年輕人或許沒有體會過挨餓,但是營養過剩、營養不均衡等新問題也逐漸顯現了出來。”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表示。
“我國是世界上面臨隱性饑餓嚴峻挑戰的國家之一。”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常務副主任張春義介紹,我國缺鐵引起的貧血癥患病兒童比例很高,由于缺乏鋅、維生素A或其他微量元素而導致的隱性饑餓也在不斷蔓延。
“在最重視補充營養的孕婦群體也存在隱性饑餓現象。一些沿海地區的孕婦認為自己不會缺碘,所以刻意購買無碘鹽。而調查顯示,最缺碘的群體反而是沿海地區的孕婦。”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表示,常見的隱性饑餓包括缺鈣、缺鐵、缺鋅、缺乏各種維生素等。研究發現,大約有70%的慢性疾病與隱性饑餓有關,如肥胖、心腦血管疾病、視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人每天需要通過食物攝入40多種營養素來滿足身體的需要。